54年一位同志病逝,葬礼规格高于元帅,周总理坦言:我要给他抬棺

1931年,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,亲率2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,向红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。在根据地军民不怕牺牲的艰苦奋战下,红

1931年,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,亲率20万装备精良的部队,向红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。

在根据地军民不怕牺牲的艰苦奋战下,红军成功取得了战役的胜利。

战役胜利后,彭德怀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示:“红军能够取得这次战役的伟大胜利,除了红军战士们不畏牺牲,勇往直前,我们的后勤大管家也是功不可没。”

彭德怀表扬的这位后勤大管家,后来在整个战争时期,为人民军队的后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1954年,积劳成疾的这位红色管家,因病去世。此人去世后,周总理亲自担任主祭人,九位后来成为元帅的开国元勋参加了葬礼,可以说,他的葬礼级别,比元帅还高。

按照他的历史功绩,如果他不提前去世,授予大将军衔以上是极有可能的。

一、周恩来的救命恩人

这位“后勤大管家”正是我国第一任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。

1927年1月,杨立三加入中共。同年,杨立三跟随毛泽东,参加了秋收起义,此后,杨立三就一直肩负起了红军后勤的工作。

在早期革命斗争时期,红军后勤体系并不完备,最重要的是,红军条件艰苦,经费极其紧张,要想让红军后勤体系正常运转,要想红军战士吃饱饭,要想红军战士人手一条枪,这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。

就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中,杨立三却利用有限的后勤资源,将红军后勤管理得井井有条。

1935年,影响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召开之后,周恩来因过度劳累而病倒,后来病情逐渐严重到昏迷的状态。

周恩来为党和人民的付出,是有目共睹的,他也是党和军队不可缺少的领导人,当时红军正在过草地,这种情况下,党中央决定,组织担架队抬着周恩来走出草地。

彭德怀决定组建担架队后,陈赓主动申请,担任队长,陈赓挑选了一队素质过硬的战士,负责抬周恩来过草地。

这个时候,杨立三主动和彭德怀、陈赓申请,要求参加这个担架队。

陈赓忍不住劝说杨立三:你的身体也不是很好,这种事我们来就行。

然而,杨立三却无论如何要参加。最后,彭德怀还是批准了。

杨立三过草地时,本身就身体不好,抬了两天,他的肩膀就满是伤痕,草地恶劣的环境,也让他的脚板满是水泡。就是在这种艰难情况下,杨立三一声不吭,没有说出自己的情况,咬牙坚持着。

在杨立三和战士们抬着周恩来过草地时,周恩来几次想自己行军,一次次被杨立三、陈赓等人劝住了。经过七天的行军,杨立三等人终于抬着周恩来走出了草地。此时,杨立三却不幸病倒。

然而,即便如此,杨立三也时刻关心着周恩来的病情,杨立三第一时间派后勤人员,给周恩来寻找药品和营养的食物,杨立三明白,周恩来对党和人民太重要了,他耽误工作一天,党和军队的损失就不可估量。

二、人民军队的粮草官

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以后,杨立三被派往八路军主持后勤工作。

可以说,八路军能够取得一次次胜利,能够度过一次次难关,杨立三居功至伟。整个抗战时期,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门,一共为八路军制造枪支近一万支,生产2500门支援火力掷弹筒,各种子弹几百万发,手榴弹更是多达58万枚。

1950年夏,杨立三因工作过度劳累病倒入院,经过医院的精心治疗,杨立三不久就康复出院,但是,杨立三的身体,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。

杨立三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他的身体,特意给他准备了一点水果。杨立三不但严词拒绝了,还给秘书处写信,信中,杨立三批评了秘书们,杨立三指出,按照党组织的规定,他的食物配给是两菜一汤,并没有水果配给,这是严重违反党的纪律的,也是违法的,作为高级领导干部,更不能带头搞特权。

建国后,杨立三不但是总后勤部一把手,还兼任国家食品工业部一把手的职务。按照党的规定,如杨立三这个级别,是可以配属警卫员、通信员和炊事员的。

杨立三却只留下一个警卫员,杨立三指出,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,怎么可以让这么多人服务他呢?国家还很困难,不能浪费国家宝贵的资源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杨立三不但对自己和下属非常严格,对当时支援的苏联专家也是如此,只要违反制度,苏联专家的面子也照样不给。

莫洛霍夫是一名苏联红军,建国后,他是苏联支援总后勤部的专家,按照国家规定,莫洛霍夫有60加仑汽油一个月的交通配给。

也许是没有注意到,莫洛霍夫十天就消耗完了这个配给,面对这种情况,杨立三同样坚决执行了规定,莫洛霍夫只能每天步行上班,但是,对于杨立三的坚守原则,这个苏联老红军却是非常佩服。

三、超高规格的追悼会

1954年4月,杨立三总是感觉头疼,他的爱人李琴非常担心丈夫的身体,于是建议丈夫去医院检查一下。杨立三工作繁忙,多次拒绝了妻子的提议。

后来,李琴硬拉着丈夫去检查,杨立三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检查,经过医院初步检查,医生怀疑有很大可能是癌症。

主持参谋部工作的聂荣臻,得知这一情况后,立即报告了军委,军委高度重视,第一时间找杨立三谈话,要求杨立三前往苏联检查治疗。

对此,杨立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:现在国家困难,去苏联治疗要花费很多,我怎么可以浪费国家的钱呢?

之后,在党中央的一次次督促下,杨立三才去了苏联治疗。

1954年11月28日,杨立三在莫斯科病逝。这一年,杨立三还非常的年轻,只有50岁。

周恩来得到消息后,悲痛不已。周恩来告诉身边工作人员:我一定要给杨立三同志抬棺,过草地时,没有他,我周恩来也许就牺牲了,更何况,这么多年,杨立三为党和人民立下了太多的功劳。

11月29日,杨立三治丧委员会成立,彭德怀、邓小平、陈毅等20位党的核心领导人,负责主持杨立三的身后事。

12月3日,一架专机载着杨立三的遗体,回到了北京。机场上,彭德怀、陈毅等领导人亲自前往迎接杨立三的灵柩,三百多各界代表痛哭着。

两天后,毛主席派人给这位大公无私的共产党人,送来了花圈。

12月7日,周总理亲自主持杨立三追悼会,后来的十大元帅,有九位到场。周总理几次落泪,现场无数人痛哭着。

李琴看着这场超高规格的追悼会,感动却又有些不安地对彭德怀说:“彭老总,这个追悼会规格是不是太隆重?”

彭德怀握紧李琴的手,道:“这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,杨立三是党的好同志,他的历史功绩配得上这个规格。”

从1927年成为一名党员开始,杨立三将自己的一生,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。在战争年代,人民军队能够打下一场场胜仗,杨立三领导的后勤部门,堪称功不可没。

建国后,一切条件都变好了,杨立三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,心里想着的,仍然是党和人民。也正是如此,党中央才会给予杨立三超高规格的葬礼。

TAG:苏联,担架队,总后勤部,葬礼